
一年四季都能出游,但踏青卻獨在春天才有。在陽春時節里,從湘潭縣城駕車沿涓水一路向南,距離縣城三十公里的射埠鎮船形茶山上,此時五百畝的茶林已冒出了青青嫩芽。一顆顆細小的新芽兒,仿若初生的嬰兒,探著腦袋在觀望這個奇妙的人間。
山中的歲月是寂靜的,尋常時候自然是人煙罕至。守候著這群山中草木精靈的,也就惟有些鳥雀蟲魚,多么無聊呵!只待一場雨后,梨花白雪,桃枝紅霧,不甘寂寞的茶樹亦紛紛吐出了嫩嫩的葉子。一夜間,春風所至,山嵐野嶺間彌漫著淡淡清香。走進這方幽林秘境,滿目嫩綠的顏色傾瀉,此時茶的心事便再也瞞不住了。
彈指間,這茶山已有三十多年歷史。舊年間為開墾茶園,茶山主人千方百計尋找肥源,來到這船形村,將滿山荒草雜木除去,再勾勒出這一道道、一層層盤旋的波浪,纏繞著孤寂秀美的山嶺。
沿著山路蜿蜒而上,便可感覺鼻息里的空氣清冽起來,微微清風在發絲里穿梭。一時間,視野愈發明亮,竟有種乘風直上,群山列陣迎客的感覺。七座山頭山體連綿,眼簾中皆是黛青色,翠綠的植被覆蓋山體,呈梯田狀鋪開去,好似一床厚厚的綠被,又如一條飄逸的玉龍,溫柔地包裹著大山。
再說采茶也是件苦差。城里人往往只見宣傳照上采茶姑娘素衣羅裙,細指纖纖,詩情畫意,還以為采茶既輕松又浪漫,然而只有經歷過采茶的人才懂其中艱辛。我仍記得童年時與母親上山采茶,天不下雨便要早早起床,背著竹簍上山,帶夠了白天要喝的水,在山里一待便是半日。我耐不住那份清苦寂寞,沒多久便叫嚷個不停。小小一斤茶葉,捧在手里無足輕重,卻已是數萬個茶芽兒匯聚而成。
偌大一個茶廠,一天也只能生產十多斤左右的成茶。為了第一鍋開園茶,茶園主人足足備了十多天,清洗篾匾、擦拭機械、消毒廠房……雖然大體上只有“殺青、揉捻、烘焙、炒制”四步,但每道工序都是重頭戲,決定著茶的品質和賣相,馬虎不得。待到柴火點起,芬芳四溢,綠茶的香味在山里蔓延,直沁入肺腑里。
好山好水出好茶。別看片片茶葉小,卻承載著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夢想。過去,茶園周邊村有一些貧困戶,茶園主人便會向這些家庭提供采茶、制茶、茶樹維護等工作,婦女們得空便來茶廠做工,一年也能掙得萬元錢。縣域內許多單位和企業都是采購這里的綠茶。不知不覺,我喝船形茶也有兩年多,血液里亦流淌著它的余味。
元朝散曲家張可久在《人月圓·山中書事》中寫道:“數間茅舍,藏書萬卷,投老村家。山中何事?松花釀酒,春水煎茶”。為了趕赴這場一年一度的相約,路上有些許顛簸亦不足道。人生如茶,何不趁著這大好光景,一起去船形茶山呢。那輕柔的風吟,是她在獨自哼唱,眼前的那座村落,她已在春風里等候許久。
責編:周媛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